第1964章枕间营业,体外风声(1/4)
在华夏的各个朝代中,汉朝可以说是最讲究孝道王朝了。若是就查其原因,也有很多,其实最为关键的,还是汉代执行了三四百年的察举制度。
很多人认为汉代重头到尾都是推行孝道,而且孝道在汉代也是大为盛行,其实不然,在汉初,其实孝道的事情,并不像是许多人印象当中的那么盛行。
孝道作为一种伦理观念,当然不是迟至汉代才产生的,先秦儒家早有充分的论述,但正如刘向在《战国策书录》里所说,『仲尼既没之后,道德大废,上下失序,父子不相亲,兄弟不相安,夫妇离散,莫保其命』,西周以来维系宗法制度的孝道观念扫地以尽。
因此可以说,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,孝道主要还是儒家自己推崇西周先贤盛世,作为自家的立国治家伦理观念的一家之言,尚未成为被当时社会上下广泛接受且身体力行的一种社会规范。
汉初确实强调以孝治天下,也不乏史料印证,例如惠帝、高后、文帝、景帝都颁布过尊崇褒奖孝悌力田的有关诏令,惠帝、文帝本人也都称得上『仁孝』,自惠帝以后的西汉诸帝也都以孝为谥号。
但所有这些史实,虽能说明西汉初年最高统治者在不遗余力地提倡孝道,却不能证明孝道作为一种伦理规范已为社会普遍认同与身体力行。
很有意思的是,有时候统治者所大力提倡的东西,往往是整个社会所缺乏的东西,就像是后世每年都提倡……咳咳咳……
若是稍微考察史料,就不难发现,直到武帝以前,孝道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规范。汉初有一个民谣最能揭示对孝顺的社会心理:『胡以孝弟循顺为?善书而为吏耳!胡以行义礼节为?家富而出官耳!』
说明其实老百姓在当时,目光还是很敏锐的……
然后汉文帝三令五申强调『孝悌,天下之大顺』,在汉初诸帝中倡导孝道最为大力,恨不得亲自上场喊奥利给了,但是结果是当时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,甚至是『万家之县? 云无应令』,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其实汉初多数人对于儒家提出的『孝道』并不是多感冒。
汉武帝在诏书当中也说:『……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,外迫公事? 内乏资财? 孝心阙焉……』
对于此? 儒家之人大为愤慨,纷纷抨击,说那些没有做到『孝』的人就像是杀父弑母? 禽兽不如一般? 甚至在把持了朝堂之后,更是以『孝』作为考核标准,以至于原本在汉代是有两种人才选举途径的? 一个是茂才? 另外一个才是孝廉? 但是到了汉代中后期? 基本上已经没有了茂才推举? 剩下的便是清一色的举孝廉……
因为? 举孝廉的门槛,其实是太低太低了,谁都能做到,就算是没有读过经书,不认得大字三五斗的? 也可以做得到孝顺和廉洁。
那么? 再这样的局面之下? 怎样才能体现出士族的高贵? 士族的与众不同,士族的超人一等,嗯? 超出普通百姓一等呢?
一般的行为显然不能满足士族子弟的需求了,所以越发稀奇的事情逐渐开始上演,比如赵咨,强盗来家里抢劫,赵咨为了不打扰生病的八十老母,主动请盗贼吃饭,并且表示,除了给老娘留下一点衣服和口粮之外,其他的妻子儿女钱财物品,盗贼随便挑,自己绝不阻拦……
如此热切反倒是害的盗贼心中没底,不敢下手,觉得赵咨必然有所阴谋,便是准备脱离这个所谓的『陷阱』,可是赵咨却拿着钱财追赶出去,非要盗贼收下不可。
幸好赵咨还没有表示说让盗贼一定要将其老婆收下……
当然,赵咨说不得也是考虑到,送钱财还说得过去,送老婆么,就有些过分了,因此才没有死命拽着老婆去送给盗贼。
由此可见,到了汉代后期,为了求了名声,士族之间的这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已经是举不胜举,为了获取名望,做出来的行为更是有违常理,就像是后世痘印之中那些为了博取眼球而做出的各种丑态,是一脉相承。
所以,从某个角度上来说,王祥的所谓『卧冰求鲤』,其实也不是太过分,嗯,或许是当时王祥还没有娶亲?要不然就是『埋妻求鲤』了?
而这种事情,就像是后世的『枕营业』一样,可以做,但是不好说。或者是没有影响到自家之前,即便是听闻了,也就是会心一笑,但是当下被抢了『戏份』,没了『主角』的位置,自然是一杆子捅了出来,表示王祥你个臭XX,其实也是出来卖的,还卖了三回……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